当前位置:首页>文章中心>牛仔新闻>日本牛仔布风靡全球 织造匠人却面临断层

日本牛仔布风靡全球 织造匠人却面临断层

发布时间:2025-11-09 点击次数:6

在日本牛仔布产业的水乡腹地儿岛,一座昏暗的厂房内,自动化织机正震耳欲聋地轰鸣着。然而,这般喧嚣却丝毫没有扰乱内田茂(Shigeru Uchida)的专注。他俯身于机器之间,凝神检查每一处细节,以确保它们运转如常。

这位79岁的老师傅,早已习惯了木质飞梭往复冲击的嗡鸣,习惯了棉絮在弥漫着刺鼻机油味的空气中飘浮。50载纺织光阴,将他指尖浸染出一片洗不去的深蓝。

“干这行全凭直觉,” 内田茂表示。他花了十余年才精通此道,成为这座南部小镇上日渐凋零的匠人群体中的一员。“如果不再学习镇上老师傅的手艺,这些机器终将停摆。”

厂房里氛围的黯淡,与东京、巴黎霓虹闪烁的天桥时尚判若云泥。然而,源自这里的日本牛仔布,此刻却正在那些遥远的秀场上风靡。

这种需耐心匠造的布料,因其质感丰盈的纱线和独到的褪色肌理,向来为行家所珍视。如今,随着克里斯汀·迪奥(Christian Dior)与巴黎世家(Balenciaga)等时装品牌将其纳入设计,它正赢得全球范围的认可。安德鲁·加菲尔德(Andrew Garfield)与乔·乔纳斯(Joe Jonas)等名人的加持,更是催热了市场预期——到2035年,其市场规模将增长逾85%,达52亿美元。

然而,正值日本牛仔布风靡全球之际,其未来却暗藏隐忧。在儿岛的牛仔布工坊里,劳动力短缺问题因人口老龄化而愈发严峻,几无年轻人愿意投身于此等艰苦行业,匠人技艺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。


自20多岁便投身纺织业的内田茂,至今仍记得年轻时在车间里被师傅拎着锤子追着传授技艺的场景。他说,镇上如今只剩下寥寥几位匠人,而近年招来的几名学徒,无一例外都在半年内离开了。

“这是份苦差事,入道更是艰难,”雇佣内田茂的日本蓝公司(Japan Blue Co.)社长铃木完尚(Masataka Suzuki)坦言。该公司是儿岛主要的牛仔布生产商之一。他坐在远离织机轰鸣、凉爽宜人的空调办公室里,补充道:“这里的工作环境,几十年来一如既往。”他的办公室,与那喧嚣的车间恍如隔世。

传统工艺

日本牛仔布绝大部分产自西南部的冈山与广岛两县的少数几家公司。优质棉先被纺成纱线,再经天然靛蓝染缸反复浸染,方变成那一抹浓郁的蓝色。每一道工序,几乎都由那些耗费数十年光阴将技艺锤炼至化境的匠人亲手把控。

后续织布工序所用织机,由丰田佐吉(Sakichi Toyoda)在20世纪初发明。他所创立的丰田工业公司(Toyota Industries Corp.),此后业务逐步拓展至发动机和汽车制造,并最终将汽车部门独立,发展成为如今的丰田汽车公司。


在福山市的坂本牛仔布公司靛蓝染色工厂,一名工人在操作整经工序,为纱线在织布机上织造做前期准备


这种老式织机的运转节奏比现代机器缓慢,正因如此,反而能织出结构更紧致、更厚实的牛仔布。其梭子带动纱线一气呵成地往复运动,在折返时将纬纱牢牢锁入经纱,从而形成一道整洁的自成形布边,即所谓的“赤耳”(selvedge)。而速度更快的现代织机,每完成一次引纬便会剪断纬纱,因此留下的布边粗糙易散,需要额外进行锁边处理。

赤耳牛仔布整齐的布边常缀有红色纱线,这与随时间产生的独特色落相结合,共同塑造了其备受爱好者推崇的经典风貌。

据日本蓝公司介绍,1975年日本纺织业曾拥有多达30万台梭织机。然而,在廉价进口产品的冲击和机器设备老化的双重作用下,如今仍在运转的织机已不足400台——铃木完尚透露,其中约三分之一由日本蓝掌控。机器一旦故障,替换零件便需大费周章地寻觅,且大多来自其他报废织机的拆解。而找到能操作、维护和修理这些老旧机器的工人,更是另一重严峻挑战。

然而,市场需求正空前旺盛。这得益于两大动力:2025年上半年创纪录的入境旅游人次,以及日元疲软带来的游客消费激增。铃木完尚表示,公司销售额在过去一年里增长了两倍,其中大部分来自涌入儿岛“牛仔街”的游客。这条400米长的街道云集了各式牛仔服商店、工坊、咖啡馆和展馆。


儿岛日本蓝公司工坊内,一名工人在检查牛仔布织机


高端定价

日本牛仔布的渊源可追溯至二战后将牛仔裤引入日本的美国大兵。日本人凭借传统手工艺,将这一服饰彻底内化,烙上了独特的本土印记。然而,东京东洋大学(Toyo University)研究文化消费与美学的讲师亚伦·沃德(Aaron Ward)指出,尽管日本牛仔布在世纪之交便开始风靡全球,但它至今仍是一种相对小众的高端产品。许多品牌官网上仅限日文介绍,且不做海外销售——这种做法,反而让那些服务于国际市场的品牌,额外获得了一层稀缺性的光环。

“他们显然无意于追逐巨额利润,”沃德评论道,“这项工艺能否存续,完全取决于当地社群能否将其传承下去。”

消费者愿意为纯正的日本牛仔布支付高昂溢价。李维斯公司(Levi Strauss & Co.)于2025年初推出了“蓝标”(Blue Tab)系列,其中一条牛仔裤的售价可超过250美元,大约是经典款李维斯501牛仔裤价格的两倍。

日本牛仔布文化声望日益提升的另一明证是:由路威酩轩集团(LVMH)支持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L Catterton于2024年投资了日本牛仔布品牌Kapital——该品牌于1985年在儿岛创立。其一条牛仔裤的售价区间宽泛,下至数百美元,上则可达到一千大几百美元。

赤耳面料牛仔服的爱好者群体不断壮大,模特兼内容创作者杰夫·山崎(Jeff Yamazaki)便是其中之一。他常从洛杉矶的家中前往日本,发掘新品牌。“日本牛仔布堪称世界顶级,”山崎说道,他的Instagram账号上满是东京最佳牛仔服购物地的推荐。他表示,消费者对快时尚的环境影响抵触日益强烈,这或许是日本牛仔服需求增长的原因之一——它正是品质与耐用性的典范。

尽管人气持续攀升,这个行业的未来却充满不确定性。

“10年后,我们可能就再也无法生产出这样的牛仔布了,”总部位于冈山县仓敷市的Pure Blue Japan首席执行官岩谷健一(Kenichi Iwaya)表示。该公司年均牛仔裤销量约为2万条,较上世纪90年代增长了50%以上,其中90%出口美国。然而,同期生产成本却翻了一番。岩谷健一称,他既要运营公司、巡查东京门店,又要飞赴国外参加时装周,实在抽不出身去为日渐年迈的匠人们物色和培养接班人。“根本抽不出时间传授技艺,”他坦言。


向西40公里开外的福山市,同样的忧虑也萦绕在坂本良一(Ryoichi Sakamoto)心头。

他在家族企业坂本牛仔布公司(Sakamoto Denim Co.)的厂房里长大。在那里,庞大的机器将白色棉纱织成的布匹送入沸腾的靛蓝染缸,布匹在染液中先泛出青绿,到流程末段才沉淀为浓郁的藏青色。空气中弥漫着硫磺煮沸后的刺鼻气味,蓝色染料的残渍则附着于一切暴露在外的表面,工人的双手也不例外。

“小时候,我总想把手伸进那靛蓝染缸里,”坂本良一回忆道。如今,年过七旬的他作为家族第四代经营者,已贵为公司社长,内心却充满对未来的忧虑。工厂虽已全力运转,仍难以应付雪片般飞来的订单。大约十年前招工已属不易,如今情况更是每况愈下。“这是个巨大的难题,”他叹息道。

在邻近的井原市,山梨织物公司(Yamaashi Orimono Co.)的纺织厂将把坂本工厂染制的绝大部分纱线织成牛仔布。然而,这家工厂同样深陷人手短缺的困境。现年67岁的第三代社长山梨英夫(Hideo Yamaashi)指出,学会操作一台织机需要半年到五年不等的时光,而要掌握维护与修理的技能,则可能耗费长达十年的时间。


神津幸子(Sachiko Kouzu)加入这家拥有约36台织机的公司已有五年。织机大多位于一小片森林边缘的不起眼厂房内。如今40多岁的她,在潮湿的厂房里穿梭于各台织机之间,仔细检查每一台机器是否运转正常。

神津幸子说,如今已很难寻得愿意忍受这门手艺艰辛与枯燥的人了。“环境很艰苦——夏天闷热难当,机器噪音震耳,空气中还弥漫着机油味,”她说道,“如果年轻人不愿接手,而这些老机器又日益陈旧,我真不知道这一切还能维持多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