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条牛仔裤广告在美国掀起惊涛骇浪!白人女星西德妮・斯威尼宣传时涉及 “基因” 双关语,舆论场因种族议题激烈对撞
2025年7月,美国时尚品牌American Eagle发布了一则由27岁白人女星西德妮·斯威尼代言的牛仔裤广告。 画面中,斯威尼站在写有“Sydney Sweeney has great genes”(西德妮·斯威尼基因超棒)的海报前,随后“genes”(基因)一词被划掉,替换成“jeans”(牛仔裤)。 另一段广告中,她轻松说道:“基因决定头发、性格和眼睛颜色。 我的牛仔裤是蓝色的。 ”
这组利用英文谐音梗的创意,瞬间引爆了全美舆论。 批评者指出,在金发碧眼的斯威尼身上强调“优秀基因”,无异于呼应白人至上主义和优生学——后者曾是纳粹推崇的伪科学,主张通过绝育“净化人种”。 TikTok用户愤怒留言:“这是最响亮的种族歧视! ”而品牌专家Robin Landa补充道:“‘优良基因’正是美国优生学运动的核心口号。 ”
但右翼阵营却将这则广告视为反击“觉醒文化”的胜利。 YouTube热门主持人Piers Morgan在观看量40万的节目中宣称:“普通人只看到性感女星卖牛仔裤,只有‘觉醒左派’才会扯上纳粹! ”德州参议员泰德·克鲁兹更嘲讽:“左派连美女都要反对? ”
讽刺的是,争议反而推高了品牌股价——American Eagle股价暴涨11%。 营销专家一语道破:“黑红也是红,流量才是王道。 ”
哥大的“2亿美元妥协”:学术自由输给政治?
几乎在同一时间,哥伦比亚大学宣布向特朗普政府支付2.21亿美元(含2亿和解金与2100万赔偿),以换取联邦研究资金的恢复。 这笔天价交易的背景,是哥大持续两年的“反犹主义”风波。
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后,哥大亲巴勒斯坦学生发起大规模抗议,要求切断与以色列的学术合作。 校方调查显示,62%犹太学生因此感到“不被接纳”。 冲突最终导致两任校长辞职、警察入校清场。 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,立即冻结哥大4亿美元联邦拨款,并威胁取消其未来资助资格。
面对生存危机,哥大选择了妥协。 除支付巨款外,校方还接受了多项条件:采用政府版“反犹主义”定义、将中东研究系纳入校方直接监管、对70余名抗议学生实施纪律处分。 临时校长希普曼辩称这是“必要的止损”,但校内批评者痛斥:“这是用金钱换投降! ”
更深远的影响正在蔓延。 哈佛大学因国际招生政策遭政府调查,康奈尔、普林斯顿等20所高校超20亿美元联邦资金也被冻结。 一名哥大教授苦笑:“我们付钱买回了科研命脉,但学术自治已成奢侈品。 ”
《南方公园》的耳光:特朗普裸体与撒旦同床
当政治压力迫使学界低头时,美国成人动画《南方公园》却甩出一记响亮耳光。 在7月播出的新季首集中,创作者用真人照片拼接动画身体,让特朗普全裸穿越沙漠,甚至安排他与地狱之主撒旦同床共枕。 剧中角色不断追问:“你和爱泼斯坦名单到底什么关系? ”——直指特朗普与已故性犯罪者的隐秘关联。
这集名为《山上的布道》的剧集,三天内吸引590万观众,创下该剧1999年以来最高首播纪录。 白宫发言人怒斥该剧“过时蹭热度”,但创作者特雷·帕克仅冷幽默回应:“我们非常抱歉。 ”随后沉默凝视镜头。
更讽刺的是,播出前一天,《南方公园》刚与母公司派拉蒙签下15亿美元新合约。 而剧中赤裸裸讽刺的,正是派拉蒙此前向特朗普支付1600万美元和解金、并砍掉批评他的知名脱口秀节目《斯蒂芬·科尔伯特秀》的“妥协行为”。 派拉蒙高管恐怕只能苦笑:刚签完支票,就被自家节目打了脸。
文学“性解放”VS影视审查:谁在定义身体
当公共领域战火纷飞时,美国文学界正悄然掀起一场“情色革命”。 女性小说奖得主雅艾尔·范德沃登在二战背景小说《保管处》中,用大胆性爱场景解构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禁忌之恋。 她直言创作信条:“女孩们应该享受快乐! ”
这种现象并非个例。 萨莉·鲁尼在新作《间奏曲》中将情色称为“故事引擎”;加思·格林威尔在《整洁》中描写BDSM场景探索权力关系。 TikTok标签Romantasy(浪漫幻想小说)带动相关书籍销量暴增,出版商发现:越是直面欲望的作品,越能引发年轻读者共鸣。
吊诡的是,影视行业却背道而驰。 流媒体平台大幅删减亲密戏,Netflix因削减性爱镜头遭观众投诉。 一名制片人透露:“自从MeToo运动后,片场对性场景如履薄冰。 ”这种分裂折射出文化战争的荒诞——当文学用身体叙事挑战传统时,影视却因惧怕争议而自我阉割。
算法时代: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战场
为什么一条牛仔裤广告能升级为全国论战? 媒体人Charlie Warzel点破关键:社交媒体算法将所有人拖入信息茧房。 进步派在TikTok愤怒声讨“隐性种族主义”,保守派在YouTube反击“取消文化疯魔”,双方言论被剥离语境,再裹挟政治焦虑、名人八卦等碎片,搅拌成新的流量饲料。
这种机制催生了畸形的“战争经济”。 内容创作者发现:只要截取极端言论挂上抵制AmericanEagle或支持斯威尼标签,就能轻松收割百万点击;媒体则把碎片拼贴成“热点综述”,进一步放大对立。
而身处漩涡中心的普通人呢? 一名用户留言道:“我起初只觉得广告无聊,看完两派争吵后,反而怀疑自己是不是‘政治弱视’。 ”当算法碾碎理性对话空间时,每个人都成了文化战争的“数字炮灰”——既感觉自己在赢,又深陷在输。
尾声:未被听见的沉默者
哥伦比亚大学和解协议签署后,一名被处分的巴勒斯坦裔学生在匿名采访中说:“我们抗议时高喊‘解放巴勒斯坦’,现在却连学业都难保。 ”而在American Eagle门店外,少数族裔店员面对记者提问时匆匆低头:“公司说广告只是玩笑……但我们真的笑不出来。 ”
当《南方公园》用特朗普裸体逗笑观众时,美国公立学校正掀起“禁书潮”——得克萨斯州一年禁止713本涉及种族或性少数群体的书籍;佛罗里达州立法规定:小学课堂谈论性取向违法。
或许正如哥大临时校长希普曼的无奈自白:“现实远比‘投降或战斗’的叙事复杂。 ”在这场无人倾听的文化战争中,唯一清晰的赢家或许是那台永动的流量机器——它吞下所有愤怒与妥协,吐出更多分裂的筹码。